来源:五论论文 | 日期:2023-09-13 | 浏览量:648 |
关于“我们见到的世界是什么”这个问题,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着各种解释:自我认知、哲学解释、科学解释、宗教解释等等。人们接受的教育不同,导致认知差异也极大:由神所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等。人们各执一词,到底孰是孰非? 本文结合了佛学“中观”理论当中的“何为六道众生共同所见境”等论题与现代科学的相关观察结果,从“我们见到了什么”“我们从没见到过”“唯心”“唯物”“现基的真相”五个方面做观察。试着对“我们见到的世界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探寻。 时有过去现今未来,空有南北东西,四方,四隅。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湖泽。冬去春来,草木鸟兽,朝生暮息。人,活于世,裁衣覆体,筑屋而居。饥食地生五谷,渴饮井泉江河。万物,数生数死,古今千万年。 我们见到的世界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
01
你见到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见到的世界是什么?自古至今这都是无数智者热衷的话题。是神所造吗?东方有盘古开天辟地,西方有神七天创世纪。古印度的传说更多:梵天、帝释天、自在天、神我、主物等等;或是唯物主义?世界非由神造,世界由物质组成,心也是物质的现象,说法可谓五花八门。智者的经验告诉我们,不是随便选择一个就可以的。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虽然可能有人会说,这件事恐怕没人说得清。其实不一定。我们需要的是认真探寻。在佛陀的教育中,并不提倡随意相信,而是建议并带领我们去观察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我们见到了什么?或许很多人会想,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外面的山河大地,家里的柴米油盐,眼前摆着什么,我便见到了什么。但通过观察,答案并不是那么简单。 比如说,眼前的一本书。当你在看眼前的这本书时,如果没有分析和观察,可能会觉得“额,一本书摆在我面前,我看到了。”这个过程只有“书”和“我见到了一本书”,除了“了知书的心”和“书”之间似乎没有一个其他的形相来参与这个过程。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忽略了一些问题。 并不是外境本身直接塞入我们的眼睛,或者塞入我们的心。外境之所以能够看到,是离不开眼睛的。 外界的物体,以影像的形式映到眼中,心加以识别,识别之后才能“了知”看到的物体。所以在外境和了知外境之间,还有一个取得外境影像的环节。通过获得外境的影像的方式间接见到外境,这已经得到了现代科学的验证和认可。
见外境时,这种在外境和认识外境的心之间,还存有一个有形相的环节,这在佛教术语中称之为“有相”。上述的外境与获得外境的过程在现代自然科学中已经有介绍。或许很多人觉得不难理解,但这个“有相”的见境过程还隐藏着更大的话题。
02
真实的世界,你从未见过
再来看一下这个过程:外境—>映像—>识别映像—>了知映像。前两者属于物理现象,后两者进入到心理现象的范畴。 如果说我们看到了一棵树,是因为看到了树的“映像”。推而广之,说看到了世界的种种,也只是因为看到了事物种种的“映像”。 您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了吗? 我们从出生开始,从来没有真正的看到过这个世界,也根本没有看到过那棵树,因为看到的仅仅是事物的映像。比如说镜子当中显现出一棵树,并不是树到了镜子里,只是树的映像在镜子中出现。我们识别到的一切仅仅是外境的一个映像,并不是真正的外境,就像镜子中的映像并不是真正的外境一样。 那这个从来没有真正见到过的“外境”到底是什么呢?在佛教经部宗当中,他们这样认为:人们见外境,只是见到外境的形相,并不是真正的外境,真正的外境是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存在的,通过“隐蔽分”可以指点出所看到的形相。 我们没有见到过真正的外境,那么见到的是什么?是映像,心的映像。对此,佛教中的有相派说,只要是见到外境,就一定是意识的“自现”。从观察一棵树的例子来看,树是所观察,心是能观察。从分析的角度可以说能观察和所观察是分开的,但实际上认知的“映像”和“了知映像的心”全部都是心的作用,并非其它。也就是说不存在真正的能取心,所取境,只是心识的一种自明自知。这种众生的感知无非是心,或者说心识本身证知自己的现象,佛教称之为“自证”。此“自证”在《中观庄严论释》“建立自证合理”中有详细介绍。 这也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无论观察到任何现象,能够让我们直接观察到的,都只是我们自身的心——呈现的映像而已。我们一直都是活在自身的“映像”当中。见到的是映像,听到的是映像,闻到的是映像,尝到的也是映像。我们体验的“外境”全部是心的一种幻化而已。 这一点,佛教经常用梦来比喻:做梦时所见到的山河大地,人情世故,似乎真实存在,但真正对梦境做分析,“外境”和“见到外境的心”唯一是心的一种自现而已。除此之外,根本不存在一种真实的外境。这种如梦如幻的,认知事物只是心识在起作用的观点,在佛教唯识宗里有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我们认知的世界,我们认知的外境,全部如同梦境一样,全部是心的一种幻化而已。经过这样的观察,您是否对自己常常见到的那个“外境”感到惊讶?
03
有限的感官,无限的外境 或许很多人会说,惊讶什么,这没有关系啊,虽然我们一直生活在映像当中,但映像不是没有理由随便产生的,它完全是通过外境而获得的。但是,“外境”和“映像”真的是相同的吗?答案在佛教中是否定的。佛教经部宗也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样,承许“外境”和“映像”相同。在承许所见与外境相同的时候引用了一种推理,叫做“生同决定理”。他们认为现量见到瓶子、柱子等外境形相,实际是从“隐蔽的”外境中产生的,这就是“生”理;此形相与外境相同,就是“同”理;决定是从外境产生的缘故,所以称为“决定”理。此生同决定理,经过佛教唯识宗的观察有种种不合理之处,这种观察也称为“破生同理”。 在破斥生同决定理当中讲到:因为隐蔽分的外境任何人没有见到过,却说它是成为所见形相的因是不合理的。就如同一个完全没有的事物却做了很多事情一样,有错乱的过失,故“生”不合理;因为外境是无情法,而取到的映像则是一种心法,如果无情法与心法相同,那么会有光明与黑暗相同的过失,故“同”不合理;并且从隐蔽的法中产生非隐蔽之法这一点,凭什么能决定呢?因此“决定”也同样不能成立。其中讲到了很多理证,在这些理证当中,也有一些比较容易的例子:当我们如果在夜晚捏着眼睛看月亮的时候,就会有看到两个月亮的现象。虽然在眼前确实有呈现两个月亮,但实际大家都知道第二个月亮根本不存在。不仅如此,得了胆病者会看到白海螺为黄色海螺,眼翳者会看到虚空中漂浮着根本不存在的毛发等等。这些都可以证明——映像与外境相同的“生同决定理”是不决定正确的。 不仅是佛教,这个事情若拿到现代来观察,结果会是怎么样呢?现代科学发现,不同生命看到的世界是有差别的:不同种类众生的可见光范围不同。人类的可见光范围仅仅只是一小部分。人眼的可见的范围在约380nm至780nm之间。短于约380nm的电磁波一般认为是红外线,长于约780nm的一般认为是紫外线。 科学证明,动物可以看见红外线和紫外线。如:蛇、蚊、虱子、蛾等可以见到红外线。蚂蚁、蜜蜂、蝇类可以见到紫外线。
不仅如此,人类是基于红绿蓝三种基色来感受五颜六色的世界。但在动物的世界中更是不可思议的色彩纷呈。科学研究表明,视网膜具视锥细胞:人类有三种,分别感知红色、绿色和蓝色。人以外,动物具有的视锥细胞种类数并不相同,有一种的(鲨鱼)、两种的(狗)、四种的(鹦鹉)、五种(蝴蝶)甚至十六种(皮皮虾)。试想一下,它们眼中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呢? 动物不仅能看到光,甚至能见到磁场。物理学家发现,有一种叫欧亚鸲(European robins)的鸟类能够利用量子效应来看清地球磁场。科学界也发现,有很多鸟类、鱼类、爬行类、哺乳类,甚至甲壳类动物和昆虫都是靠地球磁场来寻找方向的。不仅仅是眼睛见到的。声音,嗅觉,味觉,触觉,人类也只能感知到很有限的一部分。不得不承认,如果人类停留在用自己有限的感官来认知世界,那太过于自大了。不同众生见到的外境有所不同,人类感官所感知的并不是世界的真相。 这件事在佛陀所说的经典中有着更丰富的诠释。佛陀讲到一碗水的差别:“天见宝庄严,人见为清水,鱼见为窟宅,鬼见为脓血。”什么意思呢? 佛经中讲:普通的一碗水,六道不同众生,各自所见也是不尽相同: 地狱众生见到时,它是滚滚燃烧的铁水,若与其接触必定会皮焦肉烂; 饿鬼见之,则成腥臭不堪的脓血; 鱼类见到时,它是安身寄居的房屋; 人类以及大多数旁生见到时,认为它就是水,饮用后可以解除干渴之苦; 阿修罗与天人见到时,以其业力较轻之故,将其全部见为清净甘露; 八地菩萨出定见到时,为玛玛格佛母; 无色界众生,有些见为意识,有些见为虚空…… 一碗水,不同的众生所看到的结果却是如此不同,有的接触会皮开肉烂,痛不欲生;有的会觉得肮脏不堪;有的会觉得可以沐浴,解渴;有的认为是清净的甘露,甚至是佛母。如此大的差别,佛说皆因众生的业力不同、习气不同所致。 或许到这里,我们更能够理解唯识宗的那句名言:万法唯心造。试想想看,鱼见到水为房屋,就如同我们每天外出回家睡觉的房屋,如果有一天,一个旁观者对鱼说:“你的房子只是水而已!”那鱼会不会惊讶得张大了嘴巴?
04
不存在的“演员”
宇宙的森罗万象,都是心的变现与游戏;一切现象如同一场梦,只是心的投射而已;外境不存在,唯一是众生的心如梦如幻地显现……唯识宗如是说。 但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说外境不存在,那么唯识宗的麻烦来了: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广释》中就提出了诸多问难: 如果说外境是识产生的,所以是识,则牛的粪便应成为牛,因为粪便是由牛产生的; 山上的草在燃烧,那么心也应该在燃烧,因为其本体是心; 一个人出生之前,外境应该不存在; 人远走他乡时,故乡的房屋等一切也需要跟随。 于是有人便提出来:虽然六道众生所见的外境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也不能说外界没有一个共同的显现境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现基”为基础,那么六道众生也不会一定要围绕“一碗水”才产生了不同的所见。《定解宝灯论》讲到“是故若无此现分,则成诸境如虚空。”若不存在一个共同所见,名言中的轮回因果、众生的不同业感等全部都会像虚空一样,堕入了断边。显现则如同空中生长的鲜花一样,有无量过失。又讲到“无论同见与异见,共同所见为现分,皆有现基能成立,故彼若无不应理。”无论是同一道中不同有情的共同所见,或是不同道有情之间的不同所见,其应有一个“共同所见境”。六道众生有一个共同的“现基”,若无此现基,则六道众生不能有各自的所见。对这个问题,还可以用一个戏剧演员来比喻:一个演员可以演很多角色,好人坏人,年老年轻,贫富贵贱,可以随意变换。虽然大家看不同的戏,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但扮演者的基础——演员,也就是这个“现基”是不能少的。 看来似乎有必要安立一个“现基”。 但问题又来了,现基是什么?现基真的存在么? 先看看古希腊。约公元前400年的时候,产生了原子论。原子论者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他们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这种世界是由最小的基本微粒“原子”组成的观点,一直影响着现代的唯物主义。 而对于古希腊这个组成世界的基础、不可分的、最小微粒——原子,在佛教中早就以破“无分微尘”的方式加以破斥了:最小微尘必须是立体的形状,如果不是则没办法累积成立体的物质;若最小微尘可以通过“集聚”组成粗大的物质,那么此最小微尘就至少需要有六个面提供各个方向的微尘积聚组合。如果有了六个面,那么就有了上下左右前后;如果此最小微尘有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分别,那么它便不再是最小微尘了。因为如果有了上、下、左、右、前、后,便有了“中间”,成了“可以再分”。如此方式观察下去,要么不能集聚,要么可以再分。最终真正的“不可分的”最小微粒是无法建立的。 再来看看原子论在近现代的发展境况:在十九世纪末,原子理论逐渐盛行,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古代原子论的观点。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广义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实体观的谬误。广义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等基本粒子组成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逐渐发现,这些粒子也是由夸克、亚夸克等更小的粒子构成。 《中观庄严论》中讲到“现基非实有。”这在现代科学中也得到了证实。 19世纪末,经典力学在描述微观系统时的不足越来越明显。于是量子力学在20世纪初,由爱因斯坦等一大批物理学家共同创立。过去认为最小物质微粒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 在这之后发生了根本变化。 量子力学代表性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观察者效应、量子纠缠、量子脱散等概念彻底改变了科学家对物质组成成分的观点。物质的基础并非是实有,意识可以改变物质等等,这些发现完全打破了唯物主义者们的世界观。 20世纪后期,物理学的前沿领域——弦理论的发展又让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弦理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微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 对此,现代物理学科学家朱清时校长,也不免在著作中多次感叹:“在弦论之中,万法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物理学到此已步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 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道:“未来时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根本没有弄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05
如来藏中,见大光明
当唯物走向没落,当唯心背负种种疑难,当现代知识难以企及,人们叩响了古老的智慧之门——佛学。当人们步入佛法的大门,不得不惊讶于古代智者们的智慧光芒。 关于世界的“现基”,这早早就是智者间的热门话题了。 开启以六字咒王开显的《定解宝灯论》之“德”字甚深智慧门——第六问题:什么是六道众生的共同所见境。让我们在此门当中试着理解一下关于“现基”真相之义理。打开“德”字甚深智慧门,门中呈现了流浪者与仙人两人交谈的一问一答,交谈的内容很多,但鉴于笔者的智慧,只能略闻一二。 他们谈论的话题恰好就是关于之前讲到的:佛说一碗水,六道众生分别看到了铁水、脓血、房屋、水、甘露、佛母,各不相同。 - “那么,六道众生共同所见境的本质是水吗?” - “既然六道众生所见不同,那就不能只因为你见到的是水而确定本质就一定是水。” - “那么,可以说六道众生见到的全都是正确的吗?” - “明明见到的不同,如果说六道众生见到的每个都是正确的,那世上也就没有什么正确和不正确的差别了。” - “那么,是不是有一个共通的东西,比如‘潮湿’或者‘流动’是大家共同所见的境?” - “无色界见水为虚空,八地菩萨见为佛母,虚空和佛母怎么能是潮湿、流动呢?再者,我们可以说外境有一碗水,但外境中没有一个独立真实存在的叫潮湿或者叫流动的东西。在世俗法中,一是一,多是多,不可混杂。不同的显现不能说是一个,相同的一个所见也不能说成多种。” - “那么,是不是像唯识宗说的那样,不存在外境,万法唯心造?” - “以名言的究竟理论观察时,抉择为万法唯心是可以的,但究竟胜义那也不能承认唯识的观点了。在究竟胜义中,境不存在,心,也不存在。” - “那么,根本不存在一个共同所见境吗?” - “若说各道众生存在各自的所见境,这仅仅是没有详细观察的情况下这么安立的。从地狱众生的铁水直至菩萨出定时所见的佛母,都是习气所显现的假立虚妄之法。这种‘世俗所许’的共同所见境在胜义中是不存在的。” - “什么?‘世俗所许’的不存在,那还有其他‘存在’的方式吗?” - “无论是同一道众生有共同的所见境,还是不同道众生有不用的所见境,我们应该承认有一个显现的基础——‘现基’,如果说没有现基也是不应理的。但是这个‘现基’并不是世俗众生们所认为的实有的真实存在的一个东西。所以说世俗所许的是不存在的。但是,也就是从究竟、绝对的角度来看,有一个圣者与凡夫的共同所见境的基础,就是‘现分’。但此‘现分’并不是指世俗中有边的显现法,而是空性自体显现的大光明。这也是显宗宣说的如来藏的部分。” - “什么,如来藏?大光明?” - “现基的光明为凡圣共同所见之‘境’,凡圣的共同所见境为如来藏光明;如来藏为凡圣共同拥有之如意宝。” - “‘如来藏光明’与外道‘创造天地万物的神我’有何不同?” - “有些外道虽然抉择出了凡夫分别心所理解的法都是假立的法,但这未能圆满解释世俗万法的起源,因此他们推测在世俗法之外,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神我存在,由此而产生万法。它仅是妄计执着的结果,就连世俗的实相也算不上。” - “敢问您,为何您要向我传授如此殊胜之法?” - “打破对世俗有的执着,避免对无生空的执着。圣者因证得这本具的如来藏,见到共同所见之真义而为佛;众生虽有如来藏,只因尚未证得而徒遭无量痛苦。” - “……” 到这里,不禁呆立良久,看着眼前这悠然自得、虚怀若谷的仙人,心中若有所悟。一种感动油然而生,便恭敬俯身,合十,顶礼。 我们见到的世界是什么?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以为见到,却不曾见到。以为知道,却不曾知道。一直苦苦寻求,回头时才发现,他就在身边等候,无论你见或者不见。佛陀,一转说苦,二转说空,三转说光明。 人们满世界地寻问,世界是什么?直到偶遇佛陀,给出了答案。 人生如幻,浮生若梦,如来藏中,见大光明。
|
|
上一篇:俱舍|“利己主义”真的能利己吗? | 下一篇:中观|若是空,又如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