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现观|转凡成圣的修行蓝图
来源:释圆阔 日期:2018-12-23 浏览量:10173

       现代社会的资讯如此发达,以至于诸多上师的教言、法本都很容易得到。同时,各派系的上师或在不同的道场讲法灌顶,或到各个城市弘法利生。对现在的初学者来说,进入佛门后,就好像进入一个大超市,各宗各派的上师、仁波切的教言,还有他们的活动琳琅满目。没有鉴别能力的人们,对每个上师都想亲近,每个法门都舍不得放弃,所以常常焦头烂额忙于各位上师的功课,东奔西跑参加这个那个活动。好多年过去了,回首一顾,自己竟然还是在原地踏步。 

       还在初学阶段的修行人,虽然充满了新鲜和好奇,但还没有开启智慧的双目,如同闭着眼睛走路。这时经常遇到的困惑是,不知自己怎么步步递进地学修,不明白自己在修行路途中走到哪里了,应该继续往哪走。有些人希望依止某位上师,能经常亲自引导自己。但具相上师少,而真正可靠的善知识常常非常忙,不一定能指点少数几个弟子。 
       超凡入圣,是每个修行人的目标。以显宗来看,从凡夫修成佛果,利根者也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见道之前,资粮道和加行道要一大阿僧祇劫。见道后,一地至七地,八地到十地,各要一大阿僧祇劫。这么漫长的时间中,一个行人到底该如何步步深入? 
       如果没有一位善知识的时刻指点,自己盲修瞎练又极为危险。那么我们是否能找到一幅修行的路线图,让自己在漫漫修行之道中可以按图索骥、正确前行? 
       因为我们并不是一开悟、二灌顶、三往生极乐世界就立刻成佛了,系统的闻思对修行者来说至关重要。五部大论之类的经论绝非单纯的理论知识,而是与修行密切相关。透过现观、中观和俱舍等经论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佛陀早就对资粮道、加行道,至见道、修道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智慧从因、本体、所依、所缘和行相等诸多角度展开讲解,已经把修行的路标和路线清晰地描绘出来,让我们能够依此而准确地掌握修行方向。
       对凡夫初学者而言,学修最困难的是在资粮道和加行道阶段。以下我们就看看这两个阶段的修行路标和路线。
       01、资粮道阶段的修行
       1. 进入资粮道的标志
       于小乘行人而言,生起真实不虚的出离心,就是进入了资粮道。而对大乘行者来说,相续中生起不造作的、真实无伪的世俗菩提心,才算是进入了资粮道。 
       在资粮道阶段,大乘行者一定要懂得顺解脱分,要能通过智慧抉择一切万法是无相的,从而于世间的执著、贪嗔等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 
       2. 修行特点
       一般而言,在资粮道时是以积累资粮和闻思为主,那么在资粮道阶段的修行要点是什么呢? 
       《大乘阿毗达磨》告诉我们,资粮道的几个修行要点是:守持清净戒律,守护根门,了知食量,上下夜不眠而精进修行,勤修止观具正知正念,行持善法,闻思修行。
       《现观庄严论》进一步说明,在资粮道时,要对基智、道智和遍智和正等加行、顶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所涉的一百七十三相,以入定后得交替的方式,通过不住、不行的途径修行,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现前证悟。
       一般经论中说,资粮道主要修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正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四神足(欲神足——正欲引生的禅定,勤神足——以精勤力所得之定,心神足——有曾经习定的种子,观神足——用智慧观察所得之三摩地)。
       而且资粮道可再细分为大中小三品。《日光疏》中说,三品的修法是各不一样的。小资粮道时,主要修四念住。而到中资粮道时,开始修四正断。到大资粮道后,修的就是四神足。 
而在《现观庄严论》中则提到,资粮道也要修持信根(缘佛等净信)、精进根(精进行施等)、正念(经常忆念积累资粮、行持善法)、等持(无分别等持)、智慧(了知万法世俗中如梦幻,胜义中了不可得的智慧)这五种根。 
       不管如何,在资粮道,修行人一定要通过修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等修行,让修证辗转增长。资粮道时虽然有无余圆满修习三智相理之具相圆满加行,以及缘无常与苦之修所成慧,也有修不净等之修所成慧,在漫长的时间中,主要还是积累资粮。一旦资粮圆满,无缘空性的修所生慧最初生起,则转入加行道。
       02、加行道阶段的修行
       1. 进入加行道的标志 
       进入加行道的标志是产生喻双运的智慧,即产生以相似比量方式领受大清净与大光明双运的智慧。这是世间智慧中最殊胜的智慧,这种智慧让修行人从世间凡夫的轮回法脱离,真正趋入出世间圣者的涅槃法,把轮回和涅槃完全抉择确定下来,所以又称为顺抉择分。 
       加行道的智慧,主要依靠第四禅的境界才能得到,这时智慧的行相是二无我的智慧,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粗大部分,所以加行道的智慧并不容易获得。 
       加行道的所缘跟见道的所缘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加行道是以总相的方式来通达人无我、法无我的智慧,而见道是以现量而见到二无我。 
       2. 修法特点概括
       加行道分暖、顶、忍、胜法位四个阶段。菩萨在加行道的四个阶段,修行的所缘和行相都各不相同。在每个阶段中,又有上中下品。 

       加行道中暖位与顶位时,都是修五根:信根(正信三宝), 精进根(勇于善法之行),念根(不忘失正知正念),定根(住善法所缘,不随烦恼与外境所转而一心专注),慧根(能正确分别邪、正、是非)。

       加行道中的忍位与胜法位时,都是修五力:即前面说到的五根,这时增胜有力、更不退转,并且能有力地令其随转,故为五力。 

       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还告诉我们,加行道暖位时,下品暖位和中品暖位分别对治我们对四谛的一些执著相,和四谛差别法方面(如无常)的执著。上品暖位到下中上三品顶位的四个阶段,分别遣除显现的执着、空性的执著、双运的执著、等性的执著。忍位的时候对万事万物,也就是说因果体所摄的一切万法对境方面的执著就会遣除。胜法位的时候,不但对境的这种执著要遣除,而且有境,也就是说心识方面能取的执著也有所遣除。 
       总的来说,在加行道阶段,入定位所缘都是空性。后得位时,所缘都是有情,但并不是简单地以六度随意来安排,修行的行相、修行方法各有侧重,有细微差别。
       3. 各阶段出入定特点详述
       1. 暖位
       加行道第一个阶段是暖位,暖位是以相来表示的,比如有人以木钻火,火虽然还没有产生,但可以先得暖相。在加行道暖位,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虽未得无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因为成为无分别智之火的前兆,所以取名为暖位。 
       ①下品暖位:
       入定时,智慧的所缘是通达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自身本体为空,对外境色法等断除增益,远离了十六种增益。智慧的行相是对四谛所摄的法都不执著。 
       出定时,有两种行相:无有贪嗔的平等舍心,及成办现在利益的慈心。 
       ②中品暖位:
       入定时,智慧所缘是色法等五蕴为主的一切法都远离聚散、破立,三十二种增益都没有。行相是证悟无有名称的戏论,不执著无常和安住的常有。 
       出定时,有三种行相:希望具足未来安乐的饶益心,欢喜他乐而无嗔恚之心,及悲悯有情而无损恼之心。 
       ③上品暖位:
       入定时,智慧所缘是四谛所摄的色等万法无实如幻,仅是名言假立;行相是证悟善恶等任何戏论法都无可言说。 
       出定时,有五种行相:对于年长于己的有情视为父母之心,对自己的同龄者视为兄弟姐妹之心,对于年幼于己者视为子女之心,视有情为亲人及情意稳固的朋友之心,及作为同一父系与母系的亲友之心。 
       2. 顶位
       暖位修行时间比较长,十六行相全部都要修,经过下品、中品、上品逐步递增,达到圆满时为顶位。因为这个阶段是动摇的善根的顶端,所以称为顶位。 
       ①下品顶位:
       入定时,智慧所缘是色法等四谛的法性空性不住戏论之边,本体无有自性。行相是通达色法等诸法自性唯一是空性,对不住无常等也不分别。 
       出定时,自己住于行持善法当中,断除一切身口意的恶业,自己的身体经常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等等,这样安住;口里也一直这样赞颂。 
       ②中品顶位:
       入定时,智慧所缘是色等四谛的法性现空双运的本体是空性的,双运的境界与空性无二无别、一味一体。行相是由于通达息灭双运的戏论而对诸法本体双运也不执著。 
       出定时,自己安住于布施、持戒等等六波罗蜜多,不但是自己的身体经常这样行持,口里也是这样赞叹,心里面也是经常这样想着。 
       ③上品顶位:
       入定时,智慧所缘是色等四谛的法性离边等性,远离了一体他体的戏论相。行相是以通达无相的智慧来全面观察一切相状,结果一无所得。 
       出定时,自己安住在缘起空性的境界当中。同时自己在别人面前也身体力行,口里也经常这样讲。 
       3. 忍位
       从顶位继续前进,就达到加行道的忍位。这时修行人对见谛更能接纳,完全堪忍,所以叫忍位。到了忍位后,修行人就不会再退转,对世间当中的任何违品都能安忍,有把握不堕恶趣。下中上品的忍位智,均以法念住而增上。 
       ①下品忍位:
       入定时,智慧所缘的对境是色等五蕴、四谛所摄的万法的法性本体是空性的,本体不存在。行相是证悟了色等一切万法本来都是空性的,并且对空性的体性也没有任何丝毫的执著。 
       出定时,自己安住在四谛的行相中。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修持道谛,现前灭谛。对这四谛的修行法,自己身体安住在这样的境界,口中也经常赞叹,心里也是这样想。 
       ②中品忍位:
       入定时,智慧所缘是色等四谛的法性果无愿、有寂等性、无生无出离。果方面轮涅诸法都不存在,轮回法也没有,涅槃的寂灭法也没有。行相是通达有寂等性而对色法自性清净也不执著。身语意没有对不善业及善业的任何执著,也没有这些相,一切都是变成清净。 
       出定时,自己安住预流果,身体也安住在小乘的四果当中,语言也经常赞叹,心里也是对这样根机的众生,经常随喜他们。为了度化相应根基的众生,自己也修持达到这些果位,因此,自己的身口意如是随顺小乘根机的众生。 
       ③上品忍位:
       入定时,智慧所缘是色等四谛的法性因无相、取舍等性、因无有取舍,在法界性当中全是空性的,没有自相共相。行相是不依靠任何相状、戏论,通达等性无二,并无有想相。 
       出定时,心里不离开大乘的见解,身体与大乘见解有关的所有行为不断行持,口里也赞叹大乘相关见解,比如说,大悲和空性双运这样的行为、般若波罗蜜多所讲到的道理,心里不离大乘的见解,身体也以这样的见解而行持,口里也经常赞叹。 
       4. 胜法位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在胜法位其实唯有一行一刹那心。因为依靠有漏世间法能够直接引出见道的无漏智慧,所以叫世间胜法位。 
       ①下品胜法位:
       入定时,智慧所缘是趣入色法等四谛的有境本体无生、具三解脱的等持等。色等一切万法执著他的有境的等持无有任何执著。行相是通达对本体等持的作用任运自成也不执著。在这些等持当中安住的时候没有任何执著,对等持的作用、等持的功能没有任何执著。 
       出定时,自己想要成熟有情,要修行刹土。首先是自己成熟,然后尽量通过各种方法来让有情成熟。比如通过讲经说法,在他人耳边种下一些善根;稍微有一点境界的修行刹土,比如说,修净土极乐世界,修将来的刹土。心里这样想,口中也这样说,身体也这样行持。
       ②中品胜法位:
       入定时,智慧所缘是有境果差别等持中得到佛授记等。行相是对入定于殊胜果等持、得授记等断尽了执著。 
       出定时,通过修行,能现前智慧,或者现前神通;身口意方面,心里也这样想着,身体也安住,再让很多众生知道自己相续当中有如此的智慧,口中也如此赞叹。这是中品胜法位。 
       ③上品胜法位:
       入定时,智慧所缘是所修的对境般若、所修的法正定、修持者三者都是空性,同一本体。行相是对有境正定也不分别。 
       出定时,自己安住在遍智的智慧,用一定的遍智的无我智慧和断除轮回当中结生的习气,这样的境界和方便当中,自己心里这样想,口中也这样说,身体也如是力行。
       03、结语
       以上说明了从资粮道到加行道,各阶段各品位修行的不同特点、智慧的不同行相等,向我们清晰准确地展示出渡过这两个阶段的修道蓝图。当然,除了资粮道和加行道外,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还详细描述了遍智、道智和基智的本体、分支,修行的所缘、行相、因等等的差别,不仅清晰显明了般若的有境智慧,同时也把一幅从凡夫修行到佛位的详细路线图、 修行标志图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见道之前,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行,是极为困难的。对钝根菩萨来说,并不容易做到一法空而万法空,无量劫以来串习的坚固见解和习气,在我们相续中建构了一道道厚实的围墙,种植了一层层密集的树林,阻挡我们现见心的真如实相。所以,古德云:“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如果我们掌握了前面所说的修行蓝图,在修行的时候,就可以对相续中的邪见各个击破,层层搭建空性的见解和慈悲的行为,在正确的修行大道上精进不懈,才有希望达到如虚空般的自在境地。 
       佛教中五道十地各分位的修证,都是有相应标准的,我们不能幻想在某个上师身边、在某方清净刹土中轻轻松松成就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而要按照现观中所说那样,以三智为目标, 四加行为修持之道,最终现前法身果位。
上一篇:因明|我们的未来在哪里?——以理… 下一篇:因明|探秘因明——对比陈那、法称…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wybuddhist@163.com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