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戒律|幸福的密码
来源:释圆喀 日期:2018-12-23 浏览量:8854

        当今社会,物质飞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幸福指数一直走下坡路,人们无不反思着,为何物质不能带来幸福?幸福到底在哪里?在寻找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智慧不同,认知也有所不同。而事实上,在我们拼命追求时,佛陀早在2500多年前已为我们宣讲了幸福的要诀,只要如理如法守持佛陀所制定的戒学,自然能得到无量福德与安乐。 

        而我们大部分人认为戒律非常繁琐,对它有一种恐惧感,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寻找不精严守戒的借口,事实上这种不明真理的观念却再度把自已推往痛苦的轮回生涯中。当然末法时期护戒的确有难度,但功德利益也是极为胜妙的,《赞戒论》云:“往昔受持如海圆满戒,浊世一日受持一分戒,佛说此德较前更殊胜,欲善之人何不勤持戒?”《三摩地王经》亦云:“不可思议劫之中,供养数俱胝佛者,不如正法极衰败,善逝圣教毁灭时,一日守戒福德胜。”因此还是要抓住机会努力行持,在行持的过程中是需要方法和窍诀的,比如先认知所护的戒条是什么?护戒的窍决关要点是什么?实际中如何运用?下面简略进行分析:
        01、认知所护的戒条
        守戒并非一次性将佛陀制定的所有戒条全分守持,佛陀根据众生的根机意乐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戒条。我们可根据自已的意乐、能力种种现状选择自已能守持的戒条,将来待能力更强时,再逐步增上圆满。戒条总的来说,分为三大类,分别有: 
        1. 别解脱戒:包括皈依戒、八关斋戒、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在家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守持仅限一日的八关斋戒。此戒共八条,分别为四根本戒,断除杀、盗、淫、妄;四支分戒,断除酒、高广大床、歌舞花鬘、非时过午进餐。皈依戒,则是皈依佛法僧。居士五戒,即断除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自已随各自的意愿可承诺一戒、二戒、三戒、四戒、圆满五戒。出家人可守持沙弥戒十戒、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戒。 
        2. 菩萨戒:断除身语意三门一切恶行的严禁恶行戒,行持六度一切善法的摄集善法戒,以四摄利益有情的饶益有情戒。 
        3. 密乘戒:事、行、瑜伽、无上四续部各自有十四条根本堕罪等等,这里不广泛讲述,三戒论之第四品密乘戒部分。 
        了知戒条后,应当如何如理守护戒条呢?我们要抓住护戒的窍决,下面通过三方面进行分析。
        02、护戒的窍决
        1. 护戒窍诀的根本点是利他菩提心
        要想守持清净戒律,无论是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密乘戒,如果在相续中生起利他的菩提心,守戒就不困难了。 
        所谓利他的菩提心,是指愿所有众生悦意的慈心和不忍他们痛苦的悲心,愿他获得佛果。《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所以,践行利他菩提心并非简单地好心帮助,而是希望他能获得暂时的安乐,究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菩提果位。 
        2. 安立利他菩提心为护戒窍诀的原因
        在诸多修行法门、窍诀中,为何利他菩提心如此至关重要呢?下面简单举例分析,具备利他菩提心对护持三戒的重要性与利益。 
        ①别解脱戒之杀生:当生起利他心的时候,在菜场见到一条鱼,你就不会想吃掉它,反而会想怎样才能帮助它,给予它快乐,于是便会发起慈悲心将它买下来放生。对比一下,如果在自私自利的心态下,必造下杀生的恶业,而有了利他心就会行持善业。而凭着不杀、放生的善法,自然会得到长寿、无病、远离一切怖畏的种种善报。 
        ②菩萨戒之摄善法戒的安忍:当对方加害、诽谤你时,如果无有利他心摄持,会发起嗔心、怀恨心,有心不安宁等种种过失。如果心相续生起利他心,心不会烦乱,不予报复,能理解他被烦恼控制的痛苦,会以种种善巧去帮助他,并发愿愿他远离烦恼,具足安乐,早日成佛。 
        ③密乘戒之十四根本戒的诋毁上师:在依止具足法相的上师时,会发现上师最欢喜的就是所有众生心缘于正法,行持善法,做利益众生之事业,引导众生成就佛果。而成佛的目的是利益众生,成佛的因也是发菩提心。在因在果,无非是希望我们断除我执,具备利他菩提心,如果我们以利他心摄持,行持任何事情,自然上师会欢喜,又怎么会犯这条戒呢?同样,在密乘戒中,其他的戒条也是同样要以利他菩提心作为基础,没有菩提心,修再高的密法也会如同空中楼阁一般,不可能成功。 
        因此有了利他菩提心,守戒自然会具足顺缘,暂时能得到世间的安乐,究竟可获得圆满的佛果,如《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云:“菩提心福德,倘若有色相,遍满虚空界,较彼更超胜。”《入行论》中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3. 发起菩提心的方法
        ①恒常忆念利他菩提心的功德。
        《入行论》云:“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佛陀智慧观察彻见菩提心是极为珍贵的,如果想出离三界的众生,理应坚持修行菩提心;《佛子行》亦云:“若人欲求利已者,暂时利他乃窍诀。”如果想利益自己,暂时利益他人,才能让自己得到真实利益,所以利他是利已的一种窍诀;《华严经》也以230种比喻说明菩提心的功德,从而劝导我们珍重受持。 
        ②修习利他心菩提心。
        任何修法都要精勤地实地修行才能得到。了知了菩提心的功德后,也要通过打坐的方式观修才能得到。观修利他菩提心的法门包括: 
        观修四无量心:分别为,观一切众生作父母,愿他们得到快乐的慈心;愿众生远离痛苦的悲心;众生获得快乐,心生欢喜的喜心,以及亲怨平等的舍心。修四无量心,由此增上利他菩提心。 
        自他相换修法:观想一位能令自己生起悲心的有情,他非常痛苦,愿自己的一切安乐、善妙布施给他,令他享受幸福安乐;而他的所有痛苦由我来代受。将他的痛苦与自己的快乐相互交换,从一个众生开始,不断修持,直至一切众生。《修心八颂》云:“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发了利他菩提心的人,应将一切吃亏、失败由自身取受,所有的胜利、利益奉献给他人。 
        思维利益众生的道理:
        Ⅰ. 一切众生都曾于多生累劫中屡次做过自己的父母,做父母时无一不是慈悲爱护我,为了报答他们的大恩大德,我也必须利益众生。若不精勤报答曾经利益过自己的众生,就成了忘恩负义的人,因此为报恩德也必须利益一切众生。
        Ⅱ. 一切众生都希求幸福、安乐,不愿受苦,可是由于对离苦得乐的方法一无所知,以致唯一遭受痛苦折磨,为解除他们的痛苦我也必须利益众生。
        Ⅲ. 为了调化那些由于我执、我所执而被烦恼业风所吹的颠倒众生,也要发愿尽心尽力利益他们。
        Ⅳ. 我已知道利益众生的重要性,也发心利益众生,若未利益则违犯了自己的学处,由此也要成办利他事业。
        Ⅴ. 我漂泊于轮回中,也是由于曾对有情生嗔心等烦恼所致,如今众生成为我修菩提道之殊胜对境,由此也当发起利他的菩提心。
        03、利他菩提心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了知了利他菩提心的窍诀后,反复串习心相续,在生活中必须生起行持利他菩提心的定解。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应如理如法地行持。这里简略举例:比如,在他人对自己拳打脚踢、恶语中伤时,为了守持好戒律,别解脱戒中应“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菩萨戒中应行持忍辱波罗蜜多;密乘根本戒则应不舍慈心等。所以不但不满怀嗔怒,反而应生起利他慈悲心、饶益心。 
首先心里要作意:
        1. 嗔心的严重过患:嗔恨如毒,是一切恶的根源,能毁坏一切的善根。《入行论》云:“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一刹那的嗔恨心,便能摧毁一千劫所积累的布施众生、供养佛陀等福德。
        2. 安忍、护戒的功德:一切众生都喜欢具有安忍能力的人,来世相貌庄严、洁净,威力无穷。如《般若摄颂》云:“住安忍者身洁净,三十二相力无穷,于诸有情宣空法,众喜具忍成智者。”而且持守清净戒律者,暂时所想之事能如愿以偿,众人悦意,受到人天一切众生恭敬,诸佛佛子视他为亲子与兄弟一般加持,最终将获得如来的果位。 
        3. 凡夫我执重,不可能想到利益他人,只会想到利益自已。清楚凡夫烦恼本性后,不要对凡夫有预期的希望,认为应该怎样,不应该如何。他们被烦恼、我执所主宰极为痛苦,无有自主,现在他人以打骂、恶口造下恶业,将来必会带来种种痛苦,由此应当生起悲愍心而利益他们。 
        由作意引发自己的强烈对治心,使自己内心调柔、慈悲,而发愿他能快速息灭嗔心,所造恶业不要成熟,得到安乐;语言上以爱语等善巧方便与他沟通,使他灭除嗔心,心态转为平静;行为上对他人谩骂、殴打等不如法行为,如如不动并安忍接纳。最后将守持清净戒律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能早日获得佛果。
        结语
        总之,戒律是产生一切善法的功德根本,犹如大地能生长一切万物。如《赞戒论》中云:“一切善妙功德的基础是清净戒律。”《教比丘经》中也说:“此戒最胜乐,此戒解脱道,此戒功德本,此戒成佛因。”又如《别解脱经》云:“戒为趋善趣,渡河之桥梁。趋入解脱城,戒如阶梯也。”所以欲求得到真实幸福、安乐者,应当精勤地守护戒条,这才是明智之举。
上一篇:现观|若离执著,何忧何怖——浅析… 下一篇:俱舍|贪非爱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wybuddhist@163.com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