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断舍离——心灵整理术
来源:扎西卓玛 日期:2018-05-10 浏览量:3542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畅、自由自在的空间。”这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结合寺院禅修的灵感,创造出的一套通过日常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这成为了人们现代生活的一种时尚理念——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著。

       其实单看“断舍离”这三个字,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寺院的和尚。记得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观点,作者认为和尚就是“断发、舍家、离红尘”。所以,无论是整理术的断舍离,还是舍俗出家的断舍离,或其他关于它的概念,引用山下英子的观点:这都是减法哲学,减掉不需要的、多余的,让空间或心灵保持自在舒适。
       佛教中真正究竟的自在是内心的洒脱,这就像你自己家干净整洁。但某天若去到一个非常脏乱的地方,看到一堆堆乱糟糟的垃圾时,很可能会影响心情,内心随着环境也乱糟糟、烦躁躁的。我们很少能不受外境影响,真正出淤泥而不染。那是什么造成的呢?就是因为内心堆了太多的杂物,我们平时习惯性地屏蔽了它们。而一旦出现外缘,比如需要整理的时候、要搬家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堆堆的垃圾、杂物等。同样,我们心中根本不需要的烦恼、错综复杂的情绪待到想收拾时,也是多得无从下手。
       那么出家人是怎样的呢?比如,为大众所熟悉的济公活佛,他就活得潇洒自在、无拘无束。出家人或邋遢、或庄重、或家财万贯,或一贫如洗,但无论环境、身份如何,都同样自在快乐。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自在?那是因为他们内心无牵无挂、无烦无恼,由此才有功德成就。有人可能会想:“我们不一定也不必要做到他们那样。”但至少人人都希望能断除一些无谓的烦恼,减少些压力,让心自由一点。所以无论你是平常减负还是希求解脱,最初都需要这些过程,令心寂静,把心整理得有条不紊。
       一、断行为障
       为了把心整理得有条不紊,笔者就从这数不胜数的烦恼中找出一条断烦恼的捷径来,即了知断什么、舍什么、离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要断障、舍随惑、离根本惑。这些词乍看之下,会让您想到什么呢?
       1.介绍障
       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些词的前文,这几个词源自于佛家声闻宗的论著《俱舍论》。何为障呢?经中云:“此乃不共圆满不善蕴,即五障。”若分析,障有五个,分别是欲贪、害心、昏眠、掉悔与怀疑。一、欲贪:“爱不重不生娑婆”作为欲界人类,对悦意人或物起慕求之心,贪爱追求;二、害心:指嗔心,对不悦的对境产生愤恨,由此引发伤害、迫害之心;三、昏眠:指昏沉与睡眠,昏沉即心内收、昏昏欲睡,身体逐渐沉重,但没有真正入睡。睡眠是心极度内收,进入梦乡;四、掉悔:指掉举与悔心。掉举是心散乱到色声香等外在事物上,就是见到美色就耽著,听到声音又去分别等,心不能专注,俗称“溜号”。悔心是对以前所做之事追悔莫及,对往昔的经历放不下、想不开;五、怀疑:对真相满腹怀疑。
       2.五障的过患
       这五障是最粗大的欲界烦恼,是我们最容易察觉的行为。从家居整理来看,这些都属于占掉大量空间的大体积产品,如不用的柜子、多余的桌椅等,大且用不到。整理家居或心灵,这一类都是最先要清理的。因为它们障碍做事的效率和成功率。对佛教求解脱者来说,五障障碍圣道,令不离此欲界,故说名“障”。
       首先,欲贪和害心障碍防非止恶的戒蕴。换句话说,世间的一切犯罪行为都是以贪心和害心引发的。若贪大了,永无止境,则贪不厌求,想方设法地占为己有。若嗔大了,引生害心,发生争执、战争,损人伤己。此二者是善行的大障碍,应断。
       其次,昏沉和睡眠都是心内收的状态,神志不清、远离清醒,障碍慧蕴。若我们天天浑浑噩噩、没精神,别说智慧了,走路都能撞电线杆上。这无疑是生起智慧的障碍,应断。
再看掉举和后悔,从执著外境、心思散乱方面而言,二者是一类的,障碍定蕴。为什么这会障碍定蕴呢?所谓的定,就是指心专注于一处,不外散。而掉举和后悔使得内心动荡不安,一会儿追悔过去,一会儿畅想未来,不能专注、不能安静。每天胡思乱想,怎能专心在一件事情上呢?这对学习或工作都是大忌。故掉悔是障,应断。
       最后一个障,就是怀疑。如果做任何事情,对它不信任、 充满怀疑,这件事情肯定不成功。任何人际交往,不以信任为基础,会生疑虑、误会,直至关系破裂。对于求大自在的修行人而言,怀疑是入道的一个大障碍。所以,这也是种心理障碍,应断。
       以上五障,无论是希求解脱的佛教徒,还是希求事业成功的世间人,都需要断除。它们非常粗大,自己都很容易察觉。平时如果出现了这五种障碍,那要注意了。因为这意味着你正在做的事情,不是要陷入歧途就是要面临失败。像收拾屋子时,有些垃圾是需要马上扔掉的,无需犹豫了,快刀斩乱麻,断除它。
       那么怎么断呢? 
       二、舍随惑 
       1.惑之相
       舍指舍随惑,惑即烦恼:指令人不顺心、不畅快、烦闷苦恼的人或事。这是百度词条中搜出的答案。《成唯识论述记》解释:“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大智度论》亦云:“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关于“烦恼”的分类,佛经论典中也有很多,如八万四千烦恼数、俱生烦恼、分别烦恼,但最主要的是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有六种,即贪、嗔、无明、慢、见、疑。这六个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随惑即随烦恼,有十九种,即十缠、六垢、放逸、懈怠、不信。随即随顺之义,随从根本而起恼乱有情之身心,名随烦恼,或是烦恼的异名。因为一切烦恼都是随逐于心识的作用而产生的,并且与根本烦恼相对而言,它是随顺根本烦恼而起的,故名随烦恼。《俱舍论》卷二十一云:“此余异诸烦恼,染污心所,行蕴所摄,随烦恼起故,亦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也有论师认为随烦恼是根本烦恼的等流。这是佛教中对随烦恼的标准定义,但就个人而言,心中的烦恼数千万,归摄而言是六根本烦恼。但六种根本惑太细微,平时很难察觉,而要舍离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可以先观察随烦恼,舍掉随烦恼,之后才可能远离对根本烦恼的执著。
       随烦恼是依靠根本惑的累积而形成的负面情绪,可以说它是根本烦恼的等流,容易察觉,也易整理。烦恼都是不必要的负面心情,但随烦恼特别明显,它们就像厨房里的油垢一样,厚厚的一层敷在墙上。首先分析随烦恼各自的体相、是何根本烦恼的等流,因为如此观察就可以知道这些情绪是由什么心态所引发的,属于哪种根本烦恼。所以,想断除烦恼,就要知道它的本体是什么?显现为什么形态等,了解它才能控制它、对治它然后断除它,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十九随烦恼包括十缠:1.无惭:不尊重贤善人,远离善法,一切恶法随之而起;2.无愧:崇尚暴恶,不畏惧罪业;3.嫉:嫉妒,谋求自己的名利地位,不能忍受别人的功德;4.悭:悭吝,不舍得以财物知识惠舍他人;5.掉举:散乱,躁动,心浮气躁,不能专注;6.悔心;7.昏沉;8.睡眠这三个同上;9.忿:忿恨,由不顺心的事或物所引发的恼怒情绪;10.覆:覆藏,隐藏,唯恐暴露自己的罪行,将其隐藏。十九随烦恼还包括六垢,即谄、诳、骄、恼、恨、害。1.谄:阿谀奉承,为了某种利益,贪图名利财物而投人所好,毫无原则可言,“实智相违心曲名谄”;2.诳:欺诈,有目的性地惑他,为了获取名利,伪称自己功德,夸大其辞,蛊惑他人以达到某种目的;3.骄:骄傲自满,处于自满、自恋的状态,“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4.恼:恼怒,对令人忿恨的事物,以恶言、恶行来对待;5.恨:怨恨,仇恨,由忿怒而生恨,仇恨在心,结怨于他人;6.害:损害,伤害,对他人产生危害,损恼害人。此外,还有三个,即:1.放逸:放纵,恣欲纵荡,善不能修,恶不能止;2.懈怠:懒惰;3.不信:对真相不信不乐。
       2.舍之义
       一件事的成功需要断障,那做事的同时情绪要如何调整,如何舍烦恼呢?所谓舍,它是种心态,是主动地控制心绪,通过舍令心不随之起伏动荡。山下英子提到——作为人类,如果只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话,那涓涓细流也就足够了,可现今社会,物质泛滥的程度简直已经到了亚马逊河洪水泛滥时的程 度,可我们的意识就像水池,我们是生活在水池里的小鱼,丝毫没察觉到这二者之间巨大的差异。需要的从上游流下来,不需要的东西就直接流走,水池的入口就是“断”的闸门,而出口则是“舍”的闸门。同样,外境的诱惑从“断”截止,而自我的控制则从“舍”开始。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松鼠病”,屯一大堆可有可无的东西,累积起来就占了屋子的大部分空间。它们每一样看起来都不大,也不起眼,但若一样一件地加起来,就会发现房间里大部分都是这些物品,不起眼又杂乱无章。那些负面情绪也一样,屯了一堆在心里,只进不出,不断累积就爆发了各种行为。比如现在公司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节奏快、物价高,人们希望逃离北上广,想要改变生活习惯。所以,通过舍,心里就空出了许多空间,缓解了情绪、疲倦等一系列问题,自然也感到轻松舒畅。
       3.以舍离惑
       在整理时,有许多人即使发现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但也舍不了扔不掉。这种人怎么办呢?就不整理了?当然不,只是换一种整理方法。能舍的就舍,舍不掉就不舍了,咱换一栋大的房子,把心灵扩建得更宽敞,空间更大些。与其陷入怎么整理的另一个烦恼陷阱,不如把烦恼换一种形态,把负面情绪转换为正面能量,让自己从负面人物整容成正面角色。怎么转换呢?以上十九种随烦恼,举几个例子:比如十缠中的“嫉”。有人说人生最可怜的是嫉妒;最大的错误是自卑;最大的痛苦是痴迷;最大的羞辱是献媚。您的人生因为这些而痛苦烦恼过吗?那就转变一下吧——人生最善良的是奉献;最钦佩的是宽恕;最潇洒的是放得下;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把嫉妒转换成随喜,转换成上进的动力;把悭转换为舍;把六垢转换成六净。把狭隘的心灵转换成宽敞的空间。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一个人的痛苦,不是因为烦恼,而是因为自己选择了烦恼,选择了嫉妒、谄诳,选择了垃圾。他把人生中的光明、善良、宽恕、奉献都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而选择了烦恼、痛苦、十缠、六垢。那么,此时此刻面对脏乱的房间,要么整理要么换房,面对痛苦烦恼,要么舍弃要么转换。我们都需要做一次真正正确的选择。
       三、断障+舍惑=离根本惑
       离根本惑可以是种功德结果,也可以是种断法开始。作为结果是世间人以舒缓压力、调节心情为目的,依靠“断障+舍惑”就可以脱离情绪的动荡,平息瀑布般的心绪,达到平缓舒畅( 离)的结果。作为开始则是修行人若要真正解脱轮回苦海,以断障解脱为目的,则应该是先舍根本烦恼而后自然离随烦恼的骚扰。随惑是根本惑的等流,把根本的烦恼源舍离了,由它流现的枝芽自然远离,修行人断除根本烦恼,一切随烦恼自然泯灭,即断一切惑,相应的证一切智慧,得一切功德,不仅止于令心寂静,而是究竟的心获自在,不仅不被外境影响,而是可以控制外境。所以离根本惑是修行人断烦恼的开始。
       整理房间时最重要的是归纳分类,比如分出大中小三类,大的是餐饮厨具,中的有锅碗瓢盆,小的如各种碗、杯、盘子等等。为了方便理解,根本惑和随惑也这样分类——即随烦恼中无惭、掉举、悭吝、覆、诳、骄都是由根本烦恼中的贪所生的,因这些都是对自法贪著,担忧失去利益妙欲等引生的各种心态和举动。
       无愧、昏沉、睡眠都是由无明产生的,无明即愚痴,不明了,由痴故昏、眠,由不了知故无愧。忿、嫉妒、恨、害则由嗔产生,因对对境生嗔心,而生一系列类似嗔恼、不平的情绪。恼与谄是诸见的等流,见即恶慧,不正确的见解,由歪曲的见解引生了对他见损恼和虚伪狡诈的行为。以及从疑中产生的悔心,因以怀疑而生后悔故。再加上慢是六根本烦恼。
       六根本惑是最重要的垃圾根源,由此引生了一切负面烦恼、行为。所以无论是修行人还是世间人,无论作为开始或结果,都是整理心绪的重要过程,故应离。
       四、结文
       家居整理术,从扔东西开始;心灵整理术,从断惑开始。若心中充斥了各种烦恼惑染,眼前再干净整洁,也阻挡不了内心的烦闷嘈杂。如果有人认为这些心态可以让人积极上进、适应社会,就大错特错了,这些惑染恰恰是上进的违品。真正励志的是精进,是智慧,是善巧。就比如利用谄诳等达到了某种利益,之后提心吊胆,心惊胆战地维护这种利益,这种做法只能徒增更多的压力和负担罢了。俗话说:说一个谎要用一百个谎来圆。所以,断舍离不是目空一切、不思进取,而是给心腾出空间,少消耗些能量,把用在谄诳、嫉妒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看看书,增加些智慧,或去旅游,多些经历,或者就晒晒阳光,补补钙。房间需要空间,生活需要空间,连养只小鸟都要给它足够的空间,更何况是我们的心灵?所以,用断舍离给我们早就超负荷的心灵减减负吧!

上一篇:虚空与空性——析《般若摄颂》等经… 下一篇:如何从戒律中找到利乐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wybuddhist@163.com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