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清凉梵花的精彩华章
来源:释圆蒋 日期:2017-12-14 浏览量:3721

——《三戒论》概述及与《四分律》之对比 

释圆蒋

       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显密教法,具足初善、中善、后善,圆融一味,中边皆甜。如今,五浊恶世众生的导师、具足善巧方便、大慈大悲的佛陀,他的色身虽然已趣入寂灭法界,但在持戒僧众中,却示现文字相,以分析开遮的戒律相出现,因此能代表本师与佛法的就是戒律。此中藏传佛教宁玛巴每一位出家人必学的《三戒论》,即是宣讲佛陀戒律的极为殊胜的一部论典。

       这部《三戒论》在藏传佛教中极为著名,第二世敦珠法王在《藏密佛教史》中是这样高度评价的:“阿里大班智达班玛旺嘉多杰所造的《三戒论》一书,堪称文字简约、意义广博,对众生所具的无尽恩德、助益,实非语言所能表达。迄今为止,这一论典被前译宁玛巴的所有高僧大德当作最值得珍爱的宝典。”
       依据堪布云丹嘉措尊者所造的《三戒论释》,《三戒论》共分五品,即总说、别解脱戒、菩萨戒、密宗三昧耶戒、以及三戒圆融。首先是总说,本论从自性大圆满支分的角度宣说了三戒基之次第,主要阐述了别解脱戒与菩萨戒是密乘戒之分支的根本观点;其次依次详细宣讲了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宗三昧耶戒此三戒各自的缘起、最初未得戒而得受的方法、中间不失毁而守护的方法、最后失毁而恢复的方法;末后一品宣讲了极为殊胜的三戒圆融的观点,即在一个补特伽罗的相续中三戒圆融行持。
       本文将对其中与汉传佛教最具对比性的别解脱戒的部分,依据《三戒论释》的科判,即缘起、最初未得戒而得受的方法、中间不失毁而守护的方法、最后失毁而恢复的方法四个部分依次作阐述并与《四分律》作相应的比对。藏汉两地宣讲戒律作为提纲挈领的科判,本身即是关键的不同处,故以《三戒论释》的科判为纲。又因学人所学有限、藏汉戒律之对比初做尝试,故仅依科判作概括性比对,每一比对不可能详尽,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在此先向上师三宝忏悔,并恳请读者大德宽宥海涵。
       全文分三:初义、论义、末义。一、(初义)总说别解脱戒与菩萨戒是密乘戒之分支;二、(论义)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三、(末义)略述受菩萨戒和密乘戒后,别解脱戒之转依。
       一、总说别解脱戒与菩萨戒是密乘戒之分支
此处所涉的内容极为甚深且与密乘戒相关,故仅简略介绍《三戒论》的观点。以下引自《三戒论释》原文,括号内为部分词义之略释,以方便理解。
       总的来说,三戒的术语在别解脱戒中安立为三学(“戒”为别解脱戒,“定”为菩萨戒,“慧”为密乘戒);菩萨戒时立为严禁恶行戒(为菩提心所摄之别解脱戒)、摄善法戒(菩萨戒)、饶益有情戒(密乘戒);密乘中安立为身语意三誓言等,彼此各不相同。但是此处按照前译宁玛派续部的根本《普集续》中所说,如是三戒根据“自利、利他、大利他”来分,“自利”为别解脱戒,“利他”为菩萨戒,“大利他”为密乘戒。依照经藏、律藏与密藏中所说的各自教义,以等起(发心)、仪轨、时间、所断以及补特伽罗的不同分别加以受持三戒,则前者为声闻、中者为菩萨,后者为持明者,这一点虽是智者们共同的说法,然而从发心的角度来说是不一定的。《分析三戒论》中云:“意乐以发心所摄持,仪轨依据声闻宗,八种姓别解脱,均成为菩萨别解脱戒。”这其中已间接说明,如此必须承认具足密乘戒者若受别解脱戒,则成了不共密宗之别解脱戒。如是因乘上下的共同戒为别解脱戒,菩萨乘与密乘的共同戒为菩萨戒,二下戒在此处说为无上密乘灌顶的分支。具足别解脱戒与菩萨戒者在受密乘戒时,别解脱戒成为密宗的严禁恶行戒,菩萨戒成了毗卢遮那佛的誓言(之所以说别解脱戒和菩萨戒是大圆满的支分,原因也在这里)。
       由此可见,无上密宗总的与特殊的誓言中,总的誓言具足了别解脱戒、菩萨戒以及密宗外续的所有誓言(即密宗总的誓言中,完全包含了断杀盗淫妄酒等别解脱戒的内容,乃至比别解脱戒的要求更为严格——实际上,密宗教义没有与显宗相违的地方。同时亦包含菩萨戒及外续部之戒条)。
       二、论义:分说别解脱戒之次第
       分四:(一)缘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四)失而恢复之方法。
       (一)缘起分二:1.真实缘起;2.所受戒之本体。 
       1.真实缘起
       真实缘起与《四分律》基本相同,均讲了本师释迦牟尼佛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宣说律藏为主的四谛法门以及详细宣讲了三次结集。
       不同的是《三戒论》是从五圆满的角度宣讲的,即本师圆满:无等大能仁佛陀。处所圆满:于鹿野苑野兽得无畏施树林。时圆满:从六月初四开始。法圆满:主要传讲的是戒律学处的内容。其中尤其详细宣讲了本师圆满和法圆满。
具体每条别解脱戒的制戒缘起也与《四分律》基本相同,佛于何时制、何处制、为谁制、以何缘起等均大同小异,故此处不详说,详可参阅义净法师所译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之相关章节。
       2.所受戒之本体
       按照《三戒论》的观点,别解脱戒的本体需要具足三个条件:第一,以出离心引发;第二,断除一切害他事;第三,欲界所摄。
       关于戒体,《三戒论》详细阐述了不同宗派的不同观点。有部宗认为,别解脱戒是身语所生的,因此于有表色与无表色二者的本体中产生,住于无表色中。经部宗认为别解脱戒是相续变化的一种特法。唯识宗认为别解脱戒是断除犯戒之心相续及其种子。中观宗认为别解脱戒是断除之相应心。
       虽有如上观点,但宁玛自宗认为,“大乘唯识宗、中观宗的说法非常合理,他们承许戒律是一种心法,不是一种色法。尤其大乘中观宗认为,戒律真正的本体,应该说是一种断心, 什么时候获得了断心,什么时候就已经圆满了戒律度。比如受比丘戒,比丘不准做的所有事情,通过阿阇黎的仪式,已经获得了这种断心,当下获得戒体。”
       而汉传佛教通常认为,戒体为识藏熏种,是一种无作戒体。如宋元照律师所撰《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云:“故业疏云。智知境缘本是心作。不妄缘境。但唯一识随缘。转变有彼有此。欲了妄情须知妄业。故作法受还熏妄心。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又云:“所发即无作。”
       又如弘扬《四分律》登峰造极的道宣律祖所著《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云:“言无作者。一发续现始末恒有。四心三性不藉缘辨。故杂心云。身动灭已。与余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作。成论无作品云。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故名无作。”“言无作戒者。以非色非心为体。”
       (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分二:1.新旧仪轨;2.得戒界限
       1.新旧仪轨
       新旧仪轨《三戒论》与《四分律》诸部所述无甚大差别,故不详述。《三戒论》观点:其中旧仪轨,如舍利子等由佛说“善来”持梵行而得近圆等有十种;继旧仪轨之后制定的白四羯磨仪轨及其从属,即是新仪轨。
       2.得戒界限
       《三戒论释》如是划定受戒者的相续中得到所受戒律之界限:居士、沙弥戒念诵三遍皈依诵,自诵、他诵中的自诵圆满之际得戒。此与《四分律》基本相同。
       在受比丘戒的时候,首先有一白请求,再作羯磨,羯磨有三诵——本体诵、所作诵、作者诵,在所作诵刚刚圆满时即承许为得戒之界限。此与《四分律》不同,《四分律》承许比丘(尼)戒得戒界限在第三诵末,此处认为得戒界限在第二诵末。
       (三)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分二:1.沙弥戒;2.正学女戒。
       得戒者不失护持之方法,《三戒论》中主要宣讲了沙弥戒、正学女戒和比丘戒的戒条及持犯,此处对沙弥戒和正学女戒作对比。
       1.沙弥戒
       沙弥戒的十戒与《四分律》相同。其余学处与《四分律》有差异,归纳有二:
       一、比丘的一切所断中除了个别的佛制戒可以不受,其余的一切戒条沙弥都必须守护。
       二、持余法衣、持双钵、离法衣、掘地、触宝、触火、再食、攀过人高树,伐树、不予取食、青草上撒秽物、食蓄物以及未许损种,此等即是对沙弥开许的无罪十三条,这是《毗婆沙论》中所说的。在此基础上,藏地诸位律师又加上相同的六种,如云:“①置月②积蓄③离静处(比丘不可持余法衣,而沙弥衣料可放置过月;比丘在无恐怖情况下不可离法衣,沙弥即便在远离怖畏的静处也可离法衣;比丘不可享用储蓄之物,沙弥为维生积蓄也开许)④未说⑤悔欲⑥未圆寝。”如此承认共有开许无罪十九条。除此之外,一切取舍都与比丘相同。
       2.正学女戒
       《三戒论》中正学女戒与《四分律》差异较大,规定得比较严格,有六根本法和六随法共十二条学处,再加上沙弥尼戒的十条学处,共需守持二十二条戒。
       六根本法为:①不得单身独行;②不得独渡河水;③不得接触男身;④不得与男子同宿;⑤不得搓合婚姻,为人作媒;⑥不得覆藏女伴罪过。
       六随法为:①不得执金银等宝物;②不得剃隐处毛;③不得故挖生土;④不得故断生草木;⑤不得未受食而食;⑥不得食蓄食。(除《三戒论释》外,一切有部正学女戒亦可参阅《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知曾嫁女人年未满十二与出家学处第一百八及年满十二不与正学法授近圆学处第一百九。)
       而在《四分律》中,正学女守持六法,再加上沙弥尼戒的十条学处,共守十六条戒。
六法是:①若式叉摩那犯淫应灭摈。若有染污心。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缺戒。应更与戒。②若偷五钱过五钱。应灭摈。若减五钱缺戒应更与戒。③若断人命。应灭摈。若断畜生命缺戒应更与戒。④若自言得上人法者。应灭摈。若在众中故妄语者缺戒。应更与戒。⑤若非时食缺戒。应更与戒。⑥若饮酒缺戒。应更与戒。
       (四)失而恢复之方法
       《三戒论》中犯四他胜、十三僧残、及其他所有堕罪的还净方法总体上大致与《四分律》相同,但具体有覆藏与否、过夜与否、以及作为忏悔对境的人数不同等细微差别,篇幅关系此处暂不详述。
       除了上述共同的还净方法以外,《三戒论》另有殊胜的忏悔方法,即四力忏悔。具体如《三戒论释》云:“总而言之,没有不包括在四对治力中的忏悔。《宣说四法经》中云:‘弥勒,菩萨若具四法,则所造所积罪业皆可压制。何为四法?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也。’”对以前造的罪业作忏悔的方式:就像有人在不知不觉中服了毒, 重疾萦身、呕吐不止时追悔莫及一样,不是口头上而是深深生起后悔心为厌患对治力。就像对治中毒要依靠药物一样,为了清净罪业,三门励力行持善法为现行对治力。如同今后不再服毒一样,忏悔以前所造如毒般的堕罪后心想不再造这样的罪业,禁止恶行,对若忏悔则清净的功德、不忏悔今生来世过患无穷的道理生起稳固定解为返回对治力。如同服毒者要依止施药的医生一样,以猛厉的信心皈依三宝、发殊胜菩提心、念诵《三聚经》等忏罪经典而忏悔,为所依对治力。倘若如理依靠此四力,则产生后世苦果的堕罪都能得以清净,因此精进忏悔意义重大。然而,如果未依靠此宗的方法以及前面所说的方式忏悔,则无法清净真正的堕罪,所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十分重要。
       三、略述受菩萨戒和密乘戒后,别解脱戒之转依
       《三戒论》认为:一切功德的基础,即别解脱戒;在守持清净别解脱戒的基础上,随各自之能力而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就是密宗誓言的分支戒。
       受菩萨戒以后,原有的别解脱戒已经变成了大乘别解脱戒,因为别解脱戒若以发菩提心与大智慧摄持而行持利他事业,就会变成大菩提解脱之因,成为菩萨戒中的严禁恶行戒,本体已经转依;受了密乘戒以后,获得灌顶并以密宗的大智慧和大方便摄持,原有的别解脱戒已转依为无勤任运自成无上大菩提之因的金刚持密乘戒之别解脱戒,成为密宗戒体,这在密 宗的五十万续部当中有明显的教证。
       由此可知,三戒一体、圆融无违,应当了达三戒所有细微学处而如心脏、眼珠般珍重护持。


参考文献
[1]《三戒论释》堪布云丹嘉措尊者著,索达吉堪布译。
[2]《三戒要解》索达吉堪布著。
[3]《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道宣律祖撰,大藏经律疏部论疏部。 
[4]《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宋元照律师撰,大藏经律疏部论疏部。

上一篇:画皮时代 下一篇:轮回的延续与出离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wybuddhist@163.com告知,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