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浅谈四谛
来源:喇荣五明佛学院 汉学院 日期:2015-10-16 浏览量:3546

男众部俱舍系 释圆道

爱恨亲怨执为真,不知轮回戏中身,四谛因果不空过,如镜映吾镜中坐。对于“人生如戏”,大家听起来并不陌生,但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的确寥寥无几。明白人生如戏,并不会让我们变得消极,相反,只有懂得了这样的道理,我们才会更加明确人生究竟要追求什么。否则,只是对生活一味地执着,除了感召巨大的痛苦,不会有别的。那如何才能找到人生真正的幸福呢?让我们看看四谛中有没有答案。

四谛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俱舍论》,本论每个章节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侧面诠释着四谛。比如,第一品中所说“无漏道谛”中的道、“抉择灭”中的灭、“苦集世间”的苦集;第二品在讲沙门四果以几根得的时候,也讲到了小乘对四谛十六个刹那的证得方式与大乘有所不同;第五品和第七品从断得及其差别等方面对四谛进行介绍;但相对而言,第六品以比较概括的方式解释了四谛,让我们对四谛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末学会从第六品中“真实四谛”、“旁述二谛”两个角度加上个人的理解和大家浅谈一下四谛。 

假真人死如灯灭,不信轮有亦无碍,但若死后有来世,怎能遮目以无视。倘若没有漫长的来世,其实短暂的今生如何度过,也不是那么地重要。但是,生命并非如此。佛来世间首先宣讲了四谛,就是教导众生区分生死杂染和涅槃清净的差别。首先令众生了知生命苦的自性;继而寻找苦根,也就是集谛;又开示灭除苦因、摆脱痛苦的状态,即是灭谛;惟依道谛才能实现灭谛,故而要修持解脱道以获得究竟的安乐。好比一个病人十分痛苦(苦谛),先要看大夫、找病因(集谛),医生告知这并非不治之症,可以治愈(灭谛),病人就可以按医嘱治疗(道谛)。因为四谛的真相是圣者所见,所以又叫圣谛。凡夫只有摆脱了颠倒执着,才能和圣者一样亲见四谛。

怎样区分杂染和清净的差别,或者说苦和乐的差别呢?首先就要辨明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此处的因果并非简单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是从胜义谛和世俗谛的角度来安立的因果。明了了因果的取舍,自然就已经踏上了解脱的道路。米勒日巴尊者是因果取舍的典范,老人家用实践告诉我们一生成佛并不是神话。

久住三有之众生,无明迷失心本性,心行相违寻安乐,以惑引惑渡有海。轮回中的众生,无不希求安乐,但大都背道而驰。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开始执着“我”的存在。众生愚痴地将五蕴执为“我”,从未静下心来看看“我”在哪里。蕴之色身非是我,众心汇聚何者我?详查细究识真我,雪花误梅仅是空。四大(地、水、火、风)聚合的色身,哪一大是“我”?或者身体的哪一个部位是“我”?这个世界上有无数残疾人,甚至有无头人存活的案例,他们的“我”也并未减少一分一毫。有人说心是“我”,那么,到底六个心王是“我”,还是四十六个心所是“我”?若都是“我”,不就成了有无数个“我”了?一身之中有多主,与“我”的最初定义已经相违了。那轮回的真相是什么呢?“无我仅是蕴而已,烦恼与业做因缘,转世中阴之相续,犹如灯火而入胎。”相续就像灯火一样,都是刹那生灭的,以业和烦恼作为因缘,在轮回里流转,遵循的是缘起性空的规律。此处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轮回的状态,程序完备之机器,无有混杂行彼事,烦恼习气润相续,如器相续轮回转。只有真正认识了轮回的本性,才能和圣者一样亲见真谛,从而获得真正的安乐。

法如良药无优劣,依情而定亦有别,莫以分别别妙法,因不同来果亦别。对于二谛的安立,三乘佛法都不尽相同,此处《俱舍论》所代表的主要是小乘有部宗的观点。我们对于诸宗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差别一定要分清楚,否则将会成为学佛路上的一大障碍。有很多非佛教徒和佛教徒,就是因为辨别不开二谛,闹了很多笑话。

有部宗承许任何一个法,以外缘进行摧毁或者以自己的智慧进行分析时,如果心不再执着它,即称为世俗谛。比如用铁锤砸瓶子,瓶子先变成碎片,再变成粉末,直至不能再分,此时心就再也缘不到瓶子原来大腹能容的行相。按有部的观点,物质的无分微尘和心的无分刹那是存在的,并且承许这就是胜义谛。也就是说,当以智慧再也无法剖析,用锤子再也无法摧毁时,即是胜义谛。

大乘的唯识宗承许唯识三自性,即遍计执、依他起和圆成实。遍计执,就是指众生对本体不存在只是分别念假立的一些法,以及迷乱众生面前显现的器情、苦乐等相所起的颠倒执着。依他起,就是依靠分别习气在众生面前显现的相,例如,不清净的器情世界以及清净的诸佛刹土,都是在不同众生面前显现的相。圆成实,即是显空双运的法性。唯识宗将遍计所执和不清净的依他起称为世俗,清净的依他起和圆成实称为胜义。

中观以上的观点,一般而言,如《入行论》中云:“胜义非心境,许心是世俗。”也就是说,胜义不是心的对境,意识和分别念的对境都是世俗。一切法在本体上有两面,一面是胜义,一面是世俗,而胜义并非是语言和思维的对境。胜义和世俗是一体两面,是一而不是二,故而会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说法。总之,佛陀以大悲心在不同根机众生面前所宣说的二谛法也有所不同,但唯一的目的都是为了叫醒执迷不悟的梦中人。根机之故利钝显,以信解而立最适,大悲佛陀尽了知,以彼根而安彼果。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密法呢?就是因为密法告诉我们怎样更直接、更圆满地去认识生命的真相。

彩色美丽的藏装,信仰用身体丈量,咒子从心底念诵,诠释虔诚的信仰。在这样一个假面的社会,寻找幸福确实很难,但有信仰的人完全不一样。最近蓝天土地上,老人青年与孩童,微笑始终挂脸上,内心幸福览无余。

上一篇:浅析寿命无常 下一篇:芬芳戒莲--送予初入佛门之道友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wybuddhist@163.com告知,我们立即删除